2008年成果简报1

发布时间:2008-12-30

一、        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

□《公司治理、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研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主持人:原红旗

3)所在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4)预期完成期限:2005.7—2008.6

5)项目批准号:05JJD630001

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在项目立项后,课题组按照计划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报告项目的相关进展论文,跟踪有关的最新学术动态,对项目中的重大问题集思广益。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后期整理阶段,准备结项。

阶段性成果一:上市公司股份制改制中资产评估操纵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正在审稿中)

本文以1997-200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招股上市的267家公司为样本,对企业股份制改制过程中大股东操纵资产评估的动机和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一)控股股东有动机操纵评估结果,在改制时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比例的股份,实现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股份制改制前大股东完全控股的公司,由于没有制衡股东的约束,控股股东具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来操纵评估结果。大股东完全控股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的非正常评估增值率高于其他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二)由于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大股东以较小的资产投入获得了较大的股份,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水准。非正常评估增值率越高的上市公司,其未来会计业绩和回报率业绩均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本文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在改制过程中存在通过资产评估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

□《经济制度与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的关系研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主持人:孙铮

3)所在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4)预期完成期限:2005.122008.12

5)项目批准号:05JJD630027

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围绕经济制度和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这一主题,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既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研究。本阶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会计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新情况下的机遇与挑战;三、从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审计师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接下来,我们会积极地开展下一阶段研究,进一步提高本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阶段性成果一:公允价值的目标论与契约研究导向(发表于《会计研究》,20081月)

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法律渊源出发,指出公允价值概念的产生和推广源于对经济活动中公平性的追求,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理论溯源上,其基本内涵是反映公平交易的计量目标。公平交易是产权的重要保护方式,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产权法律保护尚待完善的环境中,公允价值研究的重心应当以契约研究为导向。即单纯讨论采用何种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合理可能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深刻理解会计信息发生作用的契约环境.才能够真正为公允价值会计寻找有效的执行机制。同时本文以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确认辞退补偿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契约导向分析。

阶段性成果二: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发表于《财经研究》,20081月)

文章在分析了西方(主要是美国)和中国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中国会计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机遇。文章认为,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引入公允价值,将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而言,决策有用信息的直接表现就是信息观——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在中国转型经济的研究中,公允价值在契约有用性方面,将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发现。

阶段性成果三: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2008年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报告论文,20087月)

本研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会计研究,做一综合认识和评价。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视角,分析了我国会计研究发展和演进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从总体上反映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特征。该成果认为,在会计研究发展历程中,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国外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学术期刊的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中国会计研究可进一步加强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案例研究、实地研究、经验研究,继续坚持研究范式的国际性和研究问题的本土性,更好地将我国转轨经济制度特征纳入分析框架,适当多关注国际文献中尚未解决的会计问题,追求学术文献的增量或创新贡献。

阶段性成果四:政治关系与企业投资行为(2008年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报告论文,20087月)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股市2001-2004年非金融类的国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以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政府任职背景衡量公司的政治关系,实证检验了政治关系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投资支出与投资机会之间的敏感度较低,过度投资程度较严重,并且,企业的过度投资额越大,其超额价值越低。这说明政治关系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降低了投资效率,并进而损害了企业的价值。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个政治关系影响企业价值的具体机制。

阶段性成果五:会计盈余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6月,周国良

该成果从中国转轨过程中政府干预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出发,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层次研究会计盈余质量、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和政府干预之间关系。该成果研究发现,政府可能对某种特殊类型的企业提供支持及对商业银行存在的严格监管并由此导致的金融腐败;与国有企业或有政治关系的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或没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其会计盈余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关系的强度会更强;由政府干预对会计盈余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会减少。本研究考察了会计盈余质量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本文从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角度考察了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的有用性,为债务融资成本的度量与决定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和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六:制度环境、供应商—客户关系及其审计行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6月,于旭辉

本文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制度环境——供应商—客户关系——审计行为”的研究框架。以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制度环境对我国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供应商—客户关系)及其审计行为的影响。文章以供应商和客户关系以及审计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专用性投资作为分析的主要视角,充分运用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以我国2001年-2005年间的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专用性(关系性)投资以及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审计行为特征。该成果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研究,对于理解企业间的交易模式以及组织边界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重新审视我国的审计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阶段性成果七:国有企业政治关系的经济后果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6月,唐松

该成果基于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分别从寻租和政府干预两个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和具体地考察国有上市公司政治关系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1)有政治关系的企业,银行借款更多,市场份额更大,在处于亏损或配股资格边缘时获得政府补贴的可能性更高、数量更多。(2)有政治关系的公司,冗员更多、劳动力成本更高以及实际所得税率更高。(3)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其会计业绩更差,表明从整体上看,政治关系给公司带来的成本在边际上超过了收益。(4)有政治关系的公司,投资支出与投资机会之间的敏感度较低,过度投资程度较严重,并且,企业的过度投资额越大,其超额价值越低。这说明政治关系扭曲了公司的投资行为,降低了投资效率,并进而损害了公司的价值。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描绘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政治关系经济后果的相对完整的全景图,并且给出了政治关系通过影响公司投资效率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具体机制。其结论意味着,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和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这样才能真正理顺政企关系,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率。

阶段性成果八:中国审计声誉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6月,王申

本文以1996-2004年间审计声誉发生损失的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审计声誉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制度背景出发对可能影响公司审计声誉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僵化的IPO定价机制、上市公司强烈的盈余管理倾向、不健全的审计市场结构、无效率的股权制度安排,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机制的缺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审计声誉机制缺乏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政府管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主持人:陈信元

3)所在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4)预期完成期限:2005.122008.12

5)项目批准号:05JJD630028

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自200512月被批准立项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按照原有的计划进行研究。相继完成了文献收集、文献回顾、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目前正在修改整理中,准备结项。兹列示部分阶段性成果如下:

阶段性成果一:股权性质、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R&D强度(发表于《财经研究》,20084月)

本文以我国2002-2004年度披露了R&D投入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股权性质、地区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投入对上市公司R&D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1)非国有控股(主要是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显著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没有显著影响;(3)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与政府科技专项拨款等投入没有显著关系,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显著依赖于政府科技专项拨款等投入。研究结果表明,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事R&D活动更多的依赖政府投入不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事R&D活动的自我激励可能更强,尤其是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阶段性成果二:股权金字塔、治理效率与公司业绩(准备投稿)

本文考察了股权金字塔结构对公司治理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公司金字塔层级的增加,业绩低劣的公司更不易更换高管,并减弱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性,从而表明股权金字塔的构建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效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于国有公司,金字塔层级与公司业绩呈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而对于非国有公司,金字塔层级的增加降低了公司绩效。

□《董事会结构及其运行效率研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主持人:储一昀

3)所在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4)预期完成期限:2006.122009.12

5)项目批准号:06JJD630015

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在文献收集、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收集、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有关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本项目目前已形成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在积极的进行之中。

阶段性成果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经济后果——来自证监会与财政部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发表于《审计研究》,2008年第1期)

本成果对沪深两市遭受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公告日前后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舞弊持续时间与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显著相关;在处罚宣告日前后各3天中,平均累计超额回报率(CAR值)达到-1.6%;通过对处罚原因分组t检验,发现投资者的反应并无差别。在对市场反应程度的线性回归中,只有舞弊持续时间变量与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股权性质及舞弊种类变量均不显著。

阶段性成果二:业务复杂度、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结构(发表于《财经研究》,2008年第3期)

该成果与大多数研究董事会结构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公司业绩或管理层的行为等董事会结构运行效率的论文不同,关注的是董事会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不是公司根据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做的一种权衡?为此,我们从公司业务复杂度、股权特征等变量着手,研究它们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同时,还通过主成份分析对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业务复杂度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声誉显著正相关;我们还发现股权性质和股东制衡能力也是影响董事会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表明,公司会根据其经营特征和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董事会结构。

阶段性成果三:《审计委员会制度与财务舞弊监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2月出版)

该项成果采用的是经验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验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推理法和案例分析法,规范研究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我国公司成立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推理法,该项研究建立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法律要求、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概念和准则框架、我国审计委员会法律责任的界定等进行了规范研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公司成立审委员会的执行效果进行了验证。

阶段性成果四:违规公司会关注其声誉恢复吗?——基于盈余报告及时性的经验证据(2008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接受论文)

该成果以20022004年间因各种违规行为而被监管部门正式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违规公司违规前后盈余报告及时性的变化,并进一步考察及时性改进公司样本的市场反应。结果显示,在违规公司被查处之前的年份,违规公司年度报告及时性明显落后于控制样本公司;在被查处之后的年度里,相对控制样本公司,违规公司的年度报告及时性有了较大提高。而盈余及时性提高的公司,公司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与未预期报告时滞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说明违规公司在违规以后,通过盈余及时性的提高向市场传递改善公司声誉的信号,这些改善声誉行为对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是有效的。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与控制权收益》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主持人:朱红军

3)所在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4)预期完成期限:2006.122009.12

5)项目批准号:06JJD630016

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在文献整理、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收集、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有关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本项目目前已形成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在积极进行之中。

阶段性成果一:信息源、信息搜寻与市场吸收效率(发表于《财经研究》,2008年第5期)

本文研究了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修正的信息源和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对盈利预测修正所含信息的吸收效率,并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在进行盈利预测修正时不仅考虑了两次预测之间市场层面和公司层面信息的变动,而且能够通过其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活动为市场提供增量信息,从而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并且这一增量的信息来自于公司的基本面而不是市场的层面。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我国的投资者能够对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修正进行一定程度的反应,并且与预测调整的幅度呈正相关,同时投资者还关注分析师做出盈利预测修正时的信息来源,当分析师在年报公布期间进行修正时,市场的反应要更为强烈。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投资者并没有完全吸收分析师盈利预测修正所含的信息,市场对盈利预测修正的反应存在着漂移的现象,并且预测正向调整时,漂移更为明显,吸收效率更弱。

阶段性成果二:政府的多重利益驱动与银行的信贷行为(发表于《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本文以我国转型经济下政府、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紧密联系作为研究的背景,深入分析了政府多重利益驱动下对银行的目标函数,并以会计稳健性标准作为衡量银行对债务人信贷要求的指标,实证检验了这一制度安排下的银行信贷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一系列商业化改革的完成,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正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趋近,对于没有政府干预或干预较少的贷款,其信贷要求能够根据债务人的风险作出相应的调整。然而,仍然存在的“政治性”贷款又使其信贷行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即使得银行对债务人的贷款标准不能根据风险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且造成了其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信贷标准的差异。此外,来自政府提高资产质量的压力和向非国有企业发放信贷时潜在的政治成本迫使国有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对非国有企业要求过于严格的信贷标准。

阶段性成果三:定向增发“盛宴”背后的利益输送:现象、理论根源与制度成因(发表于《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本文以驰宏锌锗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为例,研究了为市场广为推崇的定向增发是否必然能够实现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协同,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根源和制度成因。我们发现,虽然驰宏锌锗大股东标榜定向增发是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协同行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其反而成了大股东从上市公司向其进行利益输送的工具。我们认为,被市场和监管层普遍寄予了融资、改进公司治理等多重期望的定向增发,在其本质上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相应的理论约束条件和制度前提得到满足时,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本文对正在逐步完善中的定向增发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阶段性成果四:市场在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吗?(已进入《审计研究》第二轮匿名评审程序)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上引人瞩目的“科龙电器事件”作为切入点,研究了我国的投资者是否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研究结果显示,当审计师的声誉受损时,市场会对其审计质量产生怀疑,并且通过股价机制体现出来。在本文研究的对德勤职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的两个事件点,市场对经德勤和其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都做出了负面的市场反应,且投资者对两者的反应程度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即市场把“四大”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德勤的声誉受损对其他“四大”事务所具有负面溢出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声誉受损事件中,对于不同公司,投资者做出的负面市场反应并不相同,当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市场的负面反应也越强烈。

□《所得税制变化与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研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主持人:王延明

3)所在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4)预期完成期限:2007.112010.12

5)项目批准号:07JJD630006

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在文献整理、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收集、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有关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本项目目前已形成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在积极的进行之中。

阶段性成果一:上市公司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差异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已投稿)

本文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4年到2004年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趋势情况和影响二者差异的因素。我们发现在此期间上市公司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并不能完全用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之间差异协调和分离的趋势来解释。我们将引起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差异因素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企业外因素和企业内因素,包括企业外部的制度差异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的盈余管理特征因素和税收规避特征因素。

在控制了行业、年度和滞后因素后,我们对上述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多元因素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除制度差异因素外,企业的盈余管理因素和税收规避因素的确影响了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差异。进一步的,在制度差异因素方面,除投资收益与B-T差异的关系显著为正外,其他的折旧、摊销和减值因素只有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结合起来才能解释其与B-T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盈余管理特征因素方面,除了管理层持股因素不显著外,负债程度与B-T差异显著正相关,而公司规模与B-T差异显著负相关;在企业税收规避特征因素方面,盈利性公司较亏损公司有更大的B-T差异,并且企业盈利性越强,B-T差异越大。而处于成长性的公司的有较大的B-T差异。

总体来说,我们的确发现了除制度差异因素外的盈余管理因素和税收规避因素与B-T差异之间的显著关系!而B-T差异增大的趋势和B-T差异影响的因素使我们有理由质疑会计利润或应税所得的质量问题。

阶段性成果二:所得税率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已投稿)

本文以2001年度取消上市公司所得税返还这一事件为背景,分析上市公司在所得税税率突然增加的情况下,税收负担增加如何影响企业经济行为;公司又通过哪些项目来权衡财务报告目标和税收筹划目标。国内盈余管理的文献对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的研究却少人问津。然而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税收负担对企业经济行为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力日益显露。因此,研究税率变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可以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由于“税会”关系的分离,出现了应计项目的应税部分和非应税部分。由此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分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当所得税率发生变化时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且主要是用应税可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对股权结构的补充分析,又表明非国有绝对控股的公司在税率变化时具有更强的避税动机。对线下项目的补充验证,表明公司通过调节税率变化前后年度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另外,本文还讨论了地区间差异对公司在税率变化期间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由于地区间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税收监管体制、监管力度以及税收筹划机会和技巧的差异,使得公司税收筹划的动机和程度不同。结果显示,地区差异确实与应税可操纵应计利润显著相关。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能力。

由此,我们建议在税制改革中,需要注意协调“税会”关系,弱化指令性质的税收收入目标,加强对税源的监控。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化的制度诱因与经济后果研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主持人:李增泉

3)所在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4)预期完成期限:2007.112010.12

5)项目批准号:07JJD630007

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在文献整理、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收集、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有关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本项目目前已形成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在积极的进行之中。

阶段性成果一:金融发展、债务融资约束与金字塔结构(发表于《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本文从债务融资约束的角度分析了金字塔结构的成因,认为金字塔结构的杠杆效应能够放大企业集团的债务融资规模,从而更能适应存在融资约束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在我国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88家民营企业集团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集团控制的金字塔层级越多,该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会越高;母公司所在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强,整个企业集团的金字塔结构层级会越多。该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更好的理解金字塔结构的普遍存在,而且对于防范民营企业集团的信贷风险,规范企业集团的融资行为,进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阶段性成果二:投资者保护、控制权私利与金字塔结构(投《管理世界》,已被接受)

本文试图从投资者保护的制度背景出发,用控制权私利来解释金字塔结构的成因,并以中国证券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格林柯尔为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由于投资者保护的差异,投资者籍此事前形成了关于经济公正的不同预期,据此进行不同的投资行为选择。在投资者保护较弱的情况下,公司治理倾向于强势原则,诱使有实力的股东进行集中投资,进而通过金字塔结构的财富放大效应进行掏空和寻租等以获取控制权私利。同时,为了隐藏获取的控制权私利,强势的控股股东会利用金字塔结构的复杂性、对剩余公司治理的控制等有利条件,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操纵会计信息,降低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阶段性成果三:资产专有性与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选聘机制(已投稿)

本文认为,在家族企业与经理人的雇佣交易中,由于企业专有性资产的存在,会使这笔交易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专有性,这项交易的交易成本就会因家族企业的这种高资产专有性而有所上升。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一项交易要选择可供选择的交易成本最小的治理结构来完成。因此,本文预期家族企业会将非家族经理人的选择及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从而规避由其资产的高专有性而导致的高交易成本。本文选取2003-20083月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24家家族企业为样本,对企业的资产专有性与企业非家族经理人选择及股权激励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族企业资产专有性程度与企业中内部经理人占非家族经理人的比例显著正相关,与非家族经理人的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可见,在资产专有性程度越强的家族企业中,企业主在选择非家族经理人时更愿意选择跟随其创业多年的内部经理人,即内部提拔的倾向越强,更愿意给非家族经理人股权,即股权激励力度越大。此外,本文按样本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高低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分别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在企业资产专有性对企业非家族经理人选择及股权激励的影响过程中起一个缓冲作用,即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越低,家族企业采用这种治理结构的倾向越强。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以往的研究多从代理理论的角度解释家族企业非家族经理人的选择及股权激励,大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经验数据对其论点进行检验的文献很少。本文采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用经验数据实证的解释了家族企业非家族经理人的选择及股权激励,证明了家族企业资产专有性对于家族企业经理人选择及股权激励的影响;第二,将资产专有性和经理人选择及激励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论述了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丰富了这方面研究的文献,为家族企业非家族经理人的聘请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        公开发表论文

1.金融发展、债务融资约束与金字塔结构,李增泉、辛显刚、于旭辉,《管理世界》,20081

论文从债务融资约束的角度分析了金字塔结构的成因,认为金字塔结构的杠杆效应能够放大企业集团的债务融资规模,从而更能适应存在融资约束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在我国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88家民营企业集团为样本,论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集团控制的金字塔层级越多,该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会越高;母公司所在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强,整个企业集团的金字塔结构层级会越多。该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更好地解释金字塔结构的普遍存在,而且对于防范民营企业集团的信贷风险、规范企业集团的融资行为、进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2、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刘浩、孙铮,《财经研究》,20081

文章在分析了西方(主要是美国)和中国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中国会计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机遇。文章认为,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引入公允价值,将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而言,决策有用信息的直接表现就是信息观——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在中国转型经济的研究中,公允价值在契约有用性方面,将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发现。

3、证券市场“应计异象”研究:回顾与展望,李远鹏、牛建军、姜国华,《会计研究》,2008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以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的首要目标,而会计则是通过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应计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那么投资者对会计应计的理解就应该成为准则制定的参考因素之一。自从Sloan1996)在美国市场上发现了投资者高估会计应计的持续性之后,大量的文献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这些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便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应计异象研究以及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

4、公允价值的目标论与契约研究导向——兼以上市公司首次确认辞退补偿为例,刘浩、孙铮,《会计研究》,20081

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法律渊源出发,指出公允价值概念的产生和推广源于对经济活动中公平性的追求,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理论溯源上,其基本内涵是反映公平交易的计量目标。公平交易是产权的重要保护方式,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国产权法律保护尚待完善的环境中,公允价值研究的重心应当以契约研究为导向。即单纯讨论采用何种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合理可能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深刻理解会计信息发生作用的契约环境.才能够真正为公允价值会计寻找有效的执行机制。同时我们以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确认辞退补偿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契约导向分析。

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经济后果,杨忠莲、谢香兵,《审计研究》,20081

本文对沪深两市遭受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公告日前后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舞弊持续时间与该公私德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显著相关;在处罚宣告日前后各3天中,平均累计超额回报率(CAR值)达到—1.6%;通过对处罚原因分组t检验,发现投资者的反应并无差别。在对市场反应程度的线性回归中,只有舞弊持续时间变量与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股权性质及舞弊种类变量均不显著。

6、非财务指标采用的业绩后果实证研究——代理理论Vs权变理论,张川、潘飞、John Robinson,《会计研究》,20082

对于采用非财务指标的业绩后果,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理论指导。本文以158家中国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非财务指标采用程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别对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不管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权变特征,非财务指标采用的程度越高都会带来越好的企业业绩。而且,相对于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后会得到更好的业绩后果。

7、业绩指标、业绩风险与高管人员报酬的敏感性,陈震、张鸣,《会计研究》,20082

本文论述了通过提高高管人员报酬——业绩敏感性来激励高管人员努力工作,要受到业绩指标选择和业绩风险大小的影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公司规模、股权结构和公司成长性因素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契约能够针对高管人员职责的不同,合理选择业绩指标的报酬——业绩敏感性。但是,实证研究没有发现业绩风险大小对高管人员报酬——业绩敏感性有影响的证据。

8、分析师预测的价格可信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储一昀、仓勇涛,《管理世界》,20083

该文以2000-2005353IPO公司及1323个分析师定价预测的观测值,研究了分析师定价预测的一致性、意见分歧以及分析师跟进的人数对公司首日上市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定价预测的一致性与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并能很好地解释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这表明分析师预测的价格是值得信赖的,可以作为公司IPO上市首日价格的估量。此外,该研究还为分析师意见分歧作为风险衡量替代的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并发现分析师人数对公司首日回报率的影响是抑制股价非理性增长效应和不确定性拓展效应的复合。

9、业务复杂度、股权特征与董事会结构,储一昀、谢香兵,《财经研究》,20083

与大多数研究董事会结构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公司业绩或管理层的行为等董事会结果运行效率的论文不同,文章关注的是董事会结构的决定因素,以及它是不是公司根据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做的一种权衡?为此,文章从公司业务复杂度、股权特征等变量着手,研究它们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同时,还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研究结果作了进一步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业务复杂度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声誉显著正相关;研究还发现股权性质和股东制衡能力也是影响董事会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表明,公司会根据其经营特征和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董事会结构。

10、上市公司在操纵经营性现金流吗?——基于季度报告的实证分析,薛爽、蔡祥、郭虹,《中国会计与财物研究》,20083

在财务操纵方面,目前尽管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研究,但鲜有文献涉及现金流量的操纵问题。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4年的季度财务数据对后一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我们的研究发现,第三季度末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净利润的公司,在第四季度存在调增现金流量的行为。我国的融资监管政策对现金流量的操纵行为也产生了潜在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公司截止第三季度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时,希望进行再融资的公司为了避免传递关于公司财务风险的不利信号,同样有动机在第四季度显著调增经营性现金流量水平。

11、股权性质、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R&D强度,李丹蒙、夏立军,《财经研究》,20084

文章以我国2002-2004年度披露了R&D投入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股权性质、地区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投入对上市公司R&D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1)非国有控股(主要是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显著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没有显著影响;(3)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与政府科技专项拨款等投入没有显著关系,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显著依赖于政府科技专项拨款等投入。研究结果表明,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事R&D活动更多的依赖政府投入不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事R&D活动的自我激励可能更强,尤其是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12、信息源、信息搜寻与市场吸收率——基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修正的经验数据,朱红军、何贤杰、陶林,《财经研究》,20085

文章研究了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修正的信息源和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对盈利预测修正所含信息的吸收效率。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在进行盈利预测修正时不仅考虑了两次预测之间已为投资者所知的公开信息,而且能够为市场提供公司层面的增量信息,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对分析师盈利预测修正的反应与其调整的幅度呈正相关,同时他们还关注分析师作出盈利预测修正的信息来源,当分析师在年报公布期间进行修正时,市场的反应更为强烈。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投资者并没有及时地吸收分析师盈利预测修正所含的信息,即市场对盈利预测修正的反应存在着漂移的现象。

13、定向增发“盛宴”背后的利益输送:现象、理论根源与制度成因——基于驰宏锌锗的案例研究,朱红军、何贤杰、陈信元,《管理世界》,20086

本文以驰宏锌锗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为例,研究了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定向增发的方案实施过程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协同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根源和制度成因。我们发现,虽然驰宏锌锗大股东标榜定向增发是和小股东的利益协同行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在定向增发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其反而成了大股东从上市公司向其进行利益输送的工具。我们认为,被市场和监管层普遍寄予了融资、改进公司治理等多重期望的定向增发,在其本质上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相应的理论约束条件和制度前提得到满足时,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本文对正在逐步完善中的定向增发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4Diversificat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Joseph P.H. Fan, Jun Huang, Mengxin Zhao, Vol.2 No.1, 2008-6-30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business diversification in China and eight other large economies for the 2001-2005 period. The reasons why publicly listed Chinese firms are more diversified than companies elsewhere are investigated.

We find the mean number of business segments per firm varies significantly by country. Ownership data and business group affiliations were not available for all firms in the sampl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control for these effects across economies. The study’s findings are limited to publicly traded firms.

三、        出版专著

1.《审计委员会制度与财务舞弊监管》,杨忠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2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合理安排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是保证今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前提,是有效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有力武器。本书重点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如何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以及自2002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执行效果。

本书采用的是经验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验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推理法和案例分析法,规范研究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推理法,该项研究建立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法律要求、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概念和准则框架、我国审计委员会法律责任的界定等进行了规范研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执行效果进行了验证。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办公室编印)